新闻中心
News
分类>>农村健身器材“吃灰”窘境亟待破解
农村健身器材“吃灰”窘境亟待破解近年来,一些乡村利用街角小块零散空地、边角地打造了一批文体小广场,越来越多的健身器材“上山下乡”,进入农村地区公共场所。然而,一些上级发放或乡村自购的健身器材,由于疏于管护,陷入了“超期服役”“缺胳膊少腿”“篮球场变晒谷场”的窘境。
体育场馆建设,取之于民、用之于民、惠及于民。在一些农村地区,留守老人、儿童较多,健身娱乐是刚需,群众对体育设施的普及更是翘首以待。然而,部分乡村安装健身设施后,随着时间推移,原本享有赞誉的民生项目却因无人维护而问题频出,既为当地群众埋下健身不成反“伤身”的隐患,也受到各方诟病。
探析农村健身器材“吃灰”的原因,主要是没有建立有效的管护制度,往往“重建轻管”,甚至“只建不管”。这一方面导致群众对健身器材使用功能和方法不熟悉、不了解,另一方面导致部分器材“带病”工作,群众反映问题后各个部门还相互“踢皮球”。
“小器材”关乎“大民生”。跳出农村健身器材“吃灰”窘境,避免器材沦为“弃材”,不能一笑而过。要在充分考虑群众需求的基础上,综合考虑目标人群、资源承载能力、空间利用、地域特色等因素,科学配置器材种类;建立健全健身器材闭环管理维护体制机制,在信息反馈、维修销号、监督检查、责任追究等各环节安排专人负责,让制度形成闭环、让监管不留死角,保证“建好、用好、管好”;加大宣传引导力度,引导群众正确使用器材,避免因不当使用而损坏器材,激发群众健身的积极性。
农村体育公共服务工作起步晚、底子薄,只有调动更多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其中,为农民群众提供更精准更贴心的服务,让健身器材更“健康”,方能真正擦亮乡村振兴的“健康底色”半岛官方网站。(姜林科)